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了,距离上次已有一年多。再次以调研队的成员参加此次活动,感受颇丰。 这次调研队是在之前参加小挑战杯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位队员,其中一位也曾和大家一起参加过“互联网+”的比赛,所以彼此十分熟悉,工作起来节奏合拍。我们的队名叫“鸢缘”课题调研实践队,借用了此前参加比赛的队名,所以这让所有队员十分有归属感,大家都觉得队伍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直陪伴着它的成长。“鸢缘”这个名字也大有来头,从年初的小挑战杯开始,队伍的初始成员就以调研阳江风筝为主题,“鸢”指的就是风筝。虽说有南鹞北鸢的说法,但“鸢”字和我们的缘分妙不可言。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阳江风筝,由于我是一名阳江人,对阳江风筝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几天的线下调研时间里,我和三位同为阳江人的队友去到阳江市小商品批发市场——河堤。曾经的河堤人声鼎沸,风筝是热门产品之一,可是现在有风筝出售的商铺却寥寥无几,实在是让队员们感慨。在前几天的路边采访中,有不少阳江市民表示现在极少去关注风筝的情况,一是因为工作和生活太忙,二是觉得风筝只有放飞一种功能。由此可知风筝文化在阳江人的心目中的地位逐渐降低,阳江风筝文化岌岌可危。此情此景更加坚定了我和队友们进行调研的决心。 此次三下乡队伍组建初期,大家都很担忧。由于疫情,能够参与实地调研的只有四位同学。幸好学校允许线上和线下调研同时进行,所以大家立马进行分工。四名能够参加实地调研的同学组成线下调研小组,负责社区街头采访、问卷派发、采访阳江市风筝协会秘书长、走访档案局、调查商铺的风筝售卖情况等;线上调研小组负责撰写新闻稿、照片整理、网上问卷派发等。我作为线下调研小组的一员,前期负责调研路线的规划、队旗横幅的制作,中期和其他三位小伙伴一起进行调研采访、拍摄照片和视频,后期和大家一起查阅材料、撰写论文。工作井然有序,我们的调研也在十名小伙伴的共同努力下初见成效。 在三下乡之前,我与其中七位队友已经就阳江风筝的主题写了商业策划书,参加了不少比赛,取得了一些成绩。“互联网+风筝”、阳江风筝商业化、阳江风筝的文价值、阳江市的旅游资源等都是之前一直被遗忘的。国家的政策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校获奖也证实了我们的想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此次三下乡调研期间,队员们更加有激情地投入到研究和突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