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展翅南方网

标题: 元宵节越来越“闹”不起来,民俗学者呼吁 [打印本页]

作者: 霸气的你    时间: 2017-2-11 01:40
标题: 元宵节越来越“闹”不起来,民俗学者呼吁

市民感慨元宵节越来越“闹”不起来,民俗学者呼吁——

每年元宵期间,一些乡村会举行舞狮活动。梁文栋 摄(资料图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明天是元宵节,这个自古就有的传统节日一度热闹非凡,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描述元宵节燃灯盛况的。然而,现在许多市民感慨元宵节越来越“闹”不起来,街头小巷难觅热闹的节日气氛。有民俗学者表示,元宵佳节蕴含许多优秀民俗文化,应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弘扬其中的精华。

■ 来源/阳江日报 撰文/李柳枝 陈海涛

现状

街头氛围冷清

网络祝福刷屏

俗话说“正月十五佳节到,月圆人圆元宵闹”,“闹”可谓是不少市民心中对元宵佳节的期盼。昨日上午,记者骑车穿梭于市区的大街小巷,发现所到之处均相对安静甚至冷清,只剩一丝“年味”落在高挂的红灯笼上,和那未撤下的年花年桔里,却未见欢欢喜喜“闹”元宵的景象。不过,少数商家以元宵佳节之名发布打折促销等优惠信息,备好各种各样的汤圆供市民购买。

市民如何度过元宵节?部分市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过元宵的形式越来越简单,元宵节当天吃汤圆,“加菜”吃一顿丰富的晚餐,一家人一起看元宵晚会。而年轻人则会选择与亲朋好友一起看电影、外出就餐、逛街等活动。

还有不少市民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元宵节只是简单地走走过场,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元宵节的热闹,反而在网络上“元宵味”更浓。大三学生小燕说:“一到元宵,网络祝福语便会成刷屏之势,霸占我手机的聊天界面,而且当天在各个微信群下起‘红包雨’,发红包和抢红包成了节日的必备节目之一,网络上营造出一种人人欢度元宵的气氛。”

记忆

赏花灯放花炮敲锣打鼓舞狮

说到元宵节,已退休多年的林爷爷、陈爷爷和许老伯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谈起旧时元宵节“开灯”“完灯”(读园灯)“放花炮”等习俗。林爷爷表示,在农村,若一户人家在年前生了一个男娃,农历正月初十便要为这个男娃“开灯”,即是买一盏灯挂到这个村子的祠堂内,到了正月十五或者十六则要“完灯”——将这盏灯烧掉。此外,还要放花炮,接花炮,哪一位接到花炮燃放后飞上天又掉下来的“炮头”,便表示接到了“福气”。

许老伯告诉记者,以前的元宵节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大人小孩跟在表演者后面游街串巷,好不热闹。春节期间,会有戏班到农村表演,人们聚集在祠堂前的空地或大榕树底下,观赏木偶戏、戏剧表演等,从年初二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均会有这些表演。陈爷爷说,以前的人在春节前后一个月都是空闲的,要等到惊蛰过后才开耕,农民才忙活起来,因此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筹备节目、欣赏节目。

50多岁的高姨表示,元宵节当晚,人们会将“灯草”用一个浅浅的盘子装着,沾上花生油点燃,以此驱散一整夜的黑暗。有条件的人家还会买回五颜六色的花灯,吊在家门口,引来临近的小孩赞叹不已。“每到元宵节,街上的树就会挂上花灯,一男一女两个图案的花灯靠在一起,整条街都亮闪闪的,十分漂亮。”高姨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有对象的男女朋友会到公园或广场约会,不管是在路边买花,还是一起放孔明灯许愿都非常有意思。

思考

借助民间力量传承优秀民俗

民俗学者、市高凉文化研究会会长冯峥补充,“偷青”也是传统元宵习俗之一。正月十五下半夜,新婚妇女或婚后未生小孩之妇半夜起来摸黑到别人家的菜园去偷菜,这叫“偷青”。“偷青”时,菜园主人明知也不管,倒是那些未婚的男子闻声出来追赶戏闹,追上偷青妇女者,谓预兆可在年内得佳偶,这叫“蹢青”(念“的”,追赶的意思)。乡俗严禁借此调戏妇女,犯者严惩不贷。

冯峥认为,传统文化中一些过时落后的内容应该淘汰摒弃,但对其中积极有益的部分则应该大力弘扬。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赏花灯是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活动,更要将其传承下来。

“说起花灯,就不得不提起‘走马灯’,灯内的轮轴上有用剪纸剪成的各种图画,表达着诸如‘嫦娥奔月’‘武松打虎’等各种故事情节,点上蜡烛后利用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冯峥表示,这不仅体现着精湛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也蕴含一定的科学知识,于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有促进作用。他提议,我市应成立花灯协会,将手工艺人组织起来,每年定期举办花灯评奖活动。

冯峥说,如果只是政府或协会单方面的号召必定收效甚微,文化最终应该还于民众,所以要动员普通民众参与其中,借助民间的力量,方能真正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欢迎光临 广东展翅南方网 (http://gdzcn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